3月24日上午,在云南省科技厅奖励办公室的主持下,由云南省内外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在昆明对尊龙凯时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区域矿山创建与集约化采矿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区域矿山创建与集约化采矿技术”是鉴于我国矿集区(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大矿床少,中、小矿体多的资源特点,长期形成了中、小矿体独立小规模开采的粗放开发模式而提出和实施的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实施,创造了关系云锡全局、意义深远、带动性强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为云锡2005年以来,连续七年锡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云锡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打造国际一流矿业企业奠定了坚实的矿业基础。研究成果为破解中、小矿体粗放开发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为类似条件的矿区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成果具有重大推广意义。
鉴定会由省科技厅奖励办主任秦穆主持,长沙有色设计院教授级高工、全国设计大师刘放来,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王运敏,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教授级高工黄云平,云南铜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姚志华,重庆大学副主任、教授尹光志,长沙矿山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级高工姚振巩,昆明冶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张敬奇等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
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的汇报,认真审阅了鉴定资料,经过质询和讨论认为:该项目一是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鉴定要求;二是研究历时7年,参与的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120余名,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针对我国金属矿区“大矿床、小矿体”的资源特点,首次提出非煤“区域矿山”建矿新模式。为我国众多矿集区内相对分散的中、小型矿体的开采开辟了一条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云锡个旧矿集区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施采选产能合理配置,淘汰落后产能,简约采选生产系统,充分创造集约化生产的条件,把矿山企业由26个整合优化为5个,选矿厂由14座减少为3座,大大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建成了第一个“区域矿山”;创造了区域矿山多重约束条件下三维空间资源配置与生产系统优化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区域矿山采选产能与生产系统的优化配置,解决了矿石流向及选厂布局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采矿过程模拟和井下运输系统离散事件的仿真系统平台。实现了多金属矿开采过程的虚拟仿真,使定性评价上升到定量评价,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研究开发的含水多层松软破碎矿体的深孔凿岩、多层矿体深孔合采、连续回采等技术,实现了采矿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首次采用旋转切削式凿岩技术,成功地破解了矿岩软硬相间条件下凿岩成孔率低的难题,实现了该类型矿体的规模化开采;开发了废石注浆充填技术和连续采矿技术,创造了采矿环境再造连续采矿嗣后充填采矿法。提高了采矿机械化水平,大幅度减少了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的采切工程量,提高了采矿效率和矿石回收率,实现了低品位缓倾斜中厚矿体的集约化开采;创造了二项胶结充填新工艺:对被充填废石进行多泵连注、多管连注或分层间注的废石注浆胶结充填;对冒落散体实施自上而下,交替进行分段钻孔、分段注浆的胶结充填。井下采用移动式注浆泵,注浆效率高;无需建造充填系统,投资少;建成了云锡区域矿山的三片区供电、通风、压气、供排水集约化生产辅助系统,实现了节能减排及功能效益的最大化,为集中管理、远程控制创造了条件;研制成功井下窄轨新型快速列车,构建了井下人员和物流快速运输通道,为云锡区域矿山600平方公里内的交通运输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项目实施中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出版专着2部,发表论文50余篇;四是项目研究成果实施后,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升了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为云锡打造国际一流矿业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为类似条件矿集区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成功范例,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该项目研究具有重大技术创新,其整体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并建议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完善矿山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华、云锡控股公司副总经理程睿涵分别代表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锡控股公司作了讲话,感谢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对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将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把下一步的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专家们的希望和厚爱。
参加鉴定会的还有,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综合办副主任阮丽君,中南大学国土资源及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周科平,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院长文书明,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杨斌,云锡控股公司总经理助理、科技部主任刘国宇,云锡控股公司副总工程师戴云鸥以及课题组相关人员。
2012年3月27日 中国有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