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尊龙凯时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在2012年应对危机的特殊年份里,“三增两减”成为老厂分矿干部职工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全矿上下在“抱团过冬”中演绎了一桩桩“三增两减”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老区里的“长钎”意志

承担老区稳产任务最重的要数马鹿塘坑,这是一个有着26年建坑历史和优良传统作风的主力坑口。现已由过去的大生产为主转为搜采边小残盲矿为主,残渣矿生产的难度和资源压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困难时期,如何发扬马坑精神、抓好“三增两减”?马坑人用 “长钎”意志证明了自己。

为提高找矿重点工程掘进效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马坑人打破传统,摸索并作出了短于1.8米的长钎不准入坑的新规定,并由此激发了全坑干部职工的干劲和智慧,采取了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和“三增两减”的举措。在分配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着力调整考核激励机制,保一线、减后勤,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加大对劳务队组生产硬指标的考核,对连续三个月完不成生产任务的劳务队组,下调结算单价,增强了劳务队组的紧迫感;强化科技工作,强势推进老区地质找矿,严格残渣矿隔废和块石充填工作。

2012年,马坑完成原矿金属总量4816吨,总成本降低0.4%,并在老区中新找到原矿锡铜铅金属10519吨。在“三增两减”的战斗中,马鹿塘坑把“长钎”智慧演变成为了“长钎”意志,构筑了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

敢于吃“螃蟹”的运输人

集铁道、索道运输为一体的运输车间,是全矿运输大动脉,承担着“安全快捷运输、服务三坑两厂”的重任。为把“三增两减”变为现实,运输车间以敢于吃“螃蟹”的信心和勇气,以变应变、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书写了困境中的“破冰之举”。

主动自我瘦身。在分矿转方式、调结构中,索道的矿石运量、设备维修量逐步减少,但机修工段等单位则工作与日俱增,人员不足。为适应生产、解决矛盾、压缩机构,运输车间及时撤消索道一工段,精简干部、合理分流职工;车间将1800运输队的修理工、钉道工全部并入机修工段管理;还对各单位班组设置进行调整,减少3个班组、6名班组长。被调整的干部职工没有一点怨言,他们很清楚这是应对危机的必然选择。

更难得的是,为进一步打破“大锅饭”,运输车间率先进行大力度的分配机制改革,在生产及辅助单位的各个工种职工中试行“岗位工资与奖金捆绑”的量化记分考核分配新机制,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成为全矿热议的话题。机修工段长倪金祥对此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原来的机制,多分配给工作业绩好的职工几十元奖金,安排工作时,别人会讽刺说,你拿的奖金多你去干。计分考核分配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奖金分配档次,老师傅尽其所能,年轻人自觉学习技术。在新分配机制下,懒、滑、推的人“混”不走了,争着干、抢着干成为风气,多年来要求的“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成为了现实。倪金祥真实地道出了“没有懒惰的人,只有不合理的机制”的内涵。

痛楚唤醒了大陡山

两次危机的考验,感触最深的要算大陡山采选车间的干部职工。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陡山车间因突破成本“红线”而被迫停产达半年多,放假职工每月仅靠610元生活费艰难度日。当2012年经济危机再次袭来时,车间没有重蹈覆辙,不仅没有停产放假,反而是生产经营平稳发展,职工收入稳定士气高。前后反差的缘故在哪里?原因是痛楚的经历唤醒了大陡山,车间干部职工在生死抉择中开始了自觉地奋起。

大陡山露天锡品位只有0.18%左右,极低,且原开采范围局限于南部地带,资源严重不足,生产如何持续是大陡山人最大的忧虑。从2010年9月开始,随着对北部小钟山、耗子厂庙前山、观音山露天采区果断地新开拓,可延长服务年限15至20年,让大陡山人重新看到了希望。攻克了资源难题,又遇到了2012年经济危机这个拦路虎。决不能再走停产放假的老路,别无选择,只有积极应对、苦练内功,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不能降下来就无出路。车间为此重新启动成本“红线”,全员咬紧压关、集中智慧实施“三增两减”。放缓新区开拓进度,突出重点剥离,降低剥离费用;优化爆破设计,提高大爆破效率;调整排废场,缩短运距减少油耗;把握示范基地的机遇,引进先进的大型钻孔设备;强化选厂重点改造和生产水电使用管理,降低选矿费用;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做好点滴节约;严格按“三不”的原则加强备品材料计划审核。车间全方位的成本攻坚,每吨合格精矿锡成本从1月份的16.3万元下降到13.4万元,减低率为17.8%,有效支撑了低品位单位渡过“严冬”。

痛楚的经历、危机的考验、不屈的奋斗,重树了大陡山人科学发展的信心,车间干部职工真正懂得了“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我想干什么、我会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的生存道理。

所有付出为了效益中心

随着“三千吨”硫化矿选厂的建成投产,按说工作在羊坝底选厂的干部职工应是效益中心最大的受益者才合常理,但在2012年应对危机的日日夜夜,羊选人却作出了太多的牺牲。

“三千吨”选厂是控股公司的三大选矿基地之一,是老厂分矿的效益中心,承担着分矿和采选分公司繁重的选矿生产任务,也是最远的车间单位,职工每天上下班乘车时间要多用一个多小时。在达产达标的关键时期,在严峻的形势下,落实好“三增两减”至关重要。在生产和修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再增加一人,而是改用12小时工作制,一个摇床工看守的摇床最多时达20多张;因为是新选厂,需要技改和修理的设备设施很多,为最大限度减少停产时间,有时修理工一干就是24个小时;特别是更换大型磨矿机磨棍时,最重的磨棍一根就重达100多斤,职工更换的劳动强度和难度很大。就是这样的困难,也没有过多地耽搁过生产,加班加点地做到了及时更换。由于原矿入选品位低,加之单铜矿供矿严重不足,完成下达的金属生产任务压力很大,但选矿一线职工们还是按照建设一流选矿厂对标的要求,精耕细作地奋战在生产一线上,实现了共生矿系统的达产达标和单铜系统的达标。

尽管付出很多,但金属价格下滑导致选厂效益不佳,职工收入普遍较低。然而,由原网选厂职工、原云锡采选分公司个旧选厂职工等共同组成的干部职工团队,没有怨天尤人,舍个人利益,顾全体利益,羊选人在严峻挑战中用奉献和牺牲精神证明了主力选厂在全矿效益中心的重要地位。

回首2012年,“三增两减”成为了老厂人坚定信念、攻坚克难的精神“利剑”,成为了全矿上下加快建设稳产步伐、助推千亿云锡打造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倪秀华  徐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