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尊龙凯时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松矿第一批老党员、现年85岁的离休干部张清堂老人(左)和79岁的回族老人马仁山(右)

松矿第一批老党员、现年89岁高龄的蒋思谦老人

曾经有一篇文章深深感染着我们,那就是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虽然许多年过去了,但这篇纪念“左联”五烈士,融合怀念烈士、爱憎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等思想感情的文章,却深藏于我们的记忆。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以一种敬仰的姿势,重新环顾这座连绵起伏、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锡山,乘上时间的飞船,穿越历史的星空,打开封存已久的记忆,回望几十年来曾经生活、战斗在这片热土上的那一张张陌生的、熟悉的面孔,以及那些或可歌可泣或普通平凡的事。

他们中,有新中国诞生前浴血奋战在沙场,新中国建立后奉献在矿山的老革命者;有旧社会当过砂丁、新社会投身矿山建设的松矿第一批老党员。翻开松矿建矿近60年来有些发黄的历史档案,经过细心的整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样一个结果让人感叹不已:曾在松矿工作过的6位离休干部,至今还有2位健在;23位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工人,如今都已长眠于地下……然而,这些为矿山奉献青春奉献一生的老党员、老职工,他们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企业的精神是生生不息的。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离休老干部,有的曾是云南革命斗争中的一员,游击队里、地下党组织中有他们的身影;有的曾是全国南征北战中的一员,解放战争的队伍里、抗美援朝的队伍里、剿匪的队伍里有他们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从炮火硝烟中滚过来的人,只是轻轻洗去身上的硝烟,就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匆匆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从此,松矿——这座于1952年1月1日建矿,蕴藏着无尽宝藏,坐落在个旧市东南32公里的以锡为主的国有有色金属矿山,就有了这些由转业军人、游击队员等转变为矿山工人的建设者,他们一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现年85岁,出身河南洛阳嵩县,1947年11月参加革命,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剿匪,曾经九死一生的离休干部张清堂老人对那段艰苦卓绝、铭心刻骨的岁月始终记忆犹新:1952年12月的一天,鲜艳的党旗下,18位精神焕发的矿工,向党许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于是,松矿有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第一个党组织,这就是历史上的尊龙凯时公司第十党支部。1953年,第十党支部在发展了184名党员后成立了党总支。1954年1月,松矿党委正式成立。在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处于企业领导核心地位的松矿党委,在百废待兴中率领全矿干部职工艰苦创业,使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职工生活逐步改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逐步确立。如今,全矿670多名党员,在矿山的各条战线上,发挥着一个支部一块阵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锡山上,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高高飘扬。

现年89岁高龄、曾当过“砂丁”、1951年7月参加工作的蒋思谦老人,以及现年79岁、1950年12月参加工作的回族老人马仁山也是矿山的第一批老党员。他们既是矿山的建设者,又是矿山发展的见证人。人们不会忘记,在解放前被称为“红脚杆”、“高脚骡子”的矿山“砂丁”,在建矿后当起了矿山的主人,用滚烫的红心和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一穷二白的大山上白手起家,迎着一个又一个困难勇敢而上,自力更生。

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了许多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事。松矿在1950到1978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基础上,80年代生产建设实现了一次次飞跃:坑内铺设了电车轨道、风水管,安装了照明,使用凿岩机、矿车等机械化设备,新建了松矿至古山斜坡运输道、马拉格锡矿至松矿的公路,改变了矿山生产以人背马驮、土法选矿为主的劳动强度大、手工原始的生产状况;松硫一、二期工程建设先后完工,逐步向矿山机械化迈进。九十年代,松矿更是高速发展,以登万吨、破纪录、攀高峰、上台阶和夺取三年脱困攻坚大决战决定性胜利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历史纪录。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1600平台和1360平台建设以及新老区生产发展中,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引进,矿山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逐渐提升,推动着矿山向现代化大步前进。如今,经历了60年风雨洗礼的松矿已发展成为职工家属近万人,年产锡铜铅原矿金属20000多吨的现代矿山。

浩如烟海的历史,见证了苍茫岁月中矿山的演进过程。难忘建矿初期的困难时期,矿山的建设者们为了渡过难关而兴办农场,养起猪、鸡、牛、羊,种植粮食、蔬菜,发展集体农副业生产;难忘轰轰烈烈举办扫盲班、高小班,学文化、学知识的年景;难忘俱乐部、篮球场、图书室、广播站、游泳池等文化设施一一建盖,职工文化生活渐渐丰富的年月。经过60年的历史变迁,吃好穿好早已代替了过去的吃饱穿暖,追求高技术、高学历早已代替了过去的识字认理,推陈出新的多元化文化生活模式早已代替了过去简单粗糙的生活方式。如今,我们的矿山生产如火如荼,科技之花遍地开放;我们的矿山生活处处鸟语花香、风景秀丽。

在星移斗转的岁月中,历史要靠人来写。这些铭刻在锡山上的片段,虽然在历史的伟大进程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它却是如此鲜活、真实地存在着。所有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鲜血甚至生命,为了矿山的建设发展付出了一生的先辈,以及新一辈矿山建设者,锡山不会忘记你们,历史将永远记住你们。

责任编辑:倪秀华 高 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