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
2012年,项目落成,投料,试车。
年轻的工厂道路两旁厂房整齐林立,桥架上管网纵横交错,主厂房还未安装电梯的时候,每次登楼只能拾级而上,12层楼、314级台阶、52.294米的标高点,极目远眺,南面是已建好的氧气站、水处理站、风机房、综合办公楼矗立在暖阳下,而北边的制酸车间、东面的电解车间,老师傅、新员工、设备厂家的人窜出窜进,到处都是繁忙的身影。
道路上、厂区里、配餐间,看到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我总是不自觉地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对大家表示欢迎,希望大家能适应这里的环境,满意这份工作,友好相处,收获快乐幸福。然而试生产的那几年是最艰苦的,且不说生产流程上各个点的师傅们,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用时间和体力与新设备新工艺持续较量。就连我这样一个机关办公楼里的小姑娘,每天背着相机跑现场都得好几趟,炉砖脱落了、堰口堵了、烟道结渣了…有时刚从熔炼炉上下来,一个电话,又得马上往阳极炉跑了。原料的适应性问题、耐火砖的问题、烟道结渣的问题、堰口堵塞的问题、烟气含砷高的问题等等接踵而至,市场也持续低迷,连年亏损,铜业员工在严冬般的考验中抱团取暖。那些年,公司紧紧围绕减亏增盈目标,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努力挖掘内部潜力,采取各种措施压缩存货占用资金,在增产量、提质量、技术攻关等方面付出了辛勤汗水。
——缺席的那几年
2016年,工作调动的原因,我离开了铜业,少了一些亲密接触,却也不时听到了一些好消息:铜业实现了达产达标,成为了云锡安全文化建设的示范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杂铜精矿炼铜工艺,延长顶吹炉炉寿的攻关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QC小组活动在有色行业屡次获奖取得了丰硕成果,强制性清洁生产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厅评估验收,锅炉改进了烧渣技术结束了抡大锤子打结渣的历史,板框压滤机的应用解决了冰铜水淬循环水池水淬渣的运输和泼洒问题……与此同时,通过职工职业技术技能比武大赛培养出了省级劳模,造就了一支专业技术强的年轻骨干队伍……铜业进入了稳步发展新时期。“双顶吹”连续炼铜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被行业专家评价为:铸起“有色金属王国”丰碑。国际先进水平的“双顶吹”炼铜炉高高耸立,为“绿色发展”树起了标杆。
——延续一颗初心
2020年,我再次回到云锡铜业,怀着对一草一木的深挚情感,我再次从头、从新、从心去触摸这片热土,我发现自己竟然成为了一名新员工,这片曾经熟悉的土地上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两座顶吹炉已经解决了耐火材料这个“老大难”问题了,炉寿创下了16个月的新纪录;投料控制、氧气浓度、喷枪温度、炉池喷溅控制等多管齐下,炉子结渣逐年减缓,再去主厂房五楼平台看,已经看不见锅炉老大哥咬牙打渣的场景了;电解槽384个老系统迎来了一批“新伙伴”,72个平行流新系统电解槽与老系统共线运行实现了铜行业首创的新技术;双氧水脱硫设备上线后有效解决了烟气脱硫废渣的问题,硫的捕集率达到了99.7%;阴极铜年产量提升到了12.5万吨,贵金属生产流程全线贯通,在云锡贵金属生产领域实现了新跨越;硫酸市场迎来了窗口期,产量和品质均在省内铜行业中名列前茅。产品产量、技术经济指标双提升,作业成本、综合能耗的双压降,管理团队、职工队伍的双促进,为铜业分公司完成扭亏增盈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云锡启动ERP项目建设,铜业是云锡ERP项目在冶炼系统的唯一一家试点,是“数字云锡”建设的先行者。数字化建设正好契合转型发展中的铜业分公司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增强核心竞争力、跟上现代企业管理步伐的迫切需要。铜业分公司积极组织人、财、物的支持,重点跟进,全力以赴上项目、赶进度、促运行,力求在SAP中搭建出铜冶炼的运行模式。在前期不断地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有效解决了采购端和结算端遇到的两大业务“卡脖子”问题。
云锡启动环保文化建设,铜业又是唯一一家试点单位,成为云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在此之前,铜业面临着电解铜的能耗仅维持在同行业标准规范限额,烟气治理和尾渣处理难等巨大的环保压力。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坚持绿色优先、循环经济理念,坚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模式,攻克了制酸尾气、废水零排放、炉渣选矿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铜业努力推动环保管控水平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精细化与集约化、体系化与机制化、流程化与模式化迈进,建设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铜业,为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大战略贡献云锡力量。
铜业建成了铜行业中首个智能仓储系统,实现了铜电解统一的一站式、精细化、智能化生产管理。铜业以打造“智能”工厂,推进“数字云锡”建设为契机,强化绿色智能补链、改革创新强链作用,深入探索5G工业应用,不断加大对行业领域内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研究,打破传统工厂人-机-物系统相互孤立、隔绝局面,实现智能工厂工业全系统全要素互联互通,完成铜冶炼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和网络化协同模式创新,为打造一整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数字工厂提供新方案。
十年前种下的梦想如今依然充满蓬勃生机,正如顶吹炉底的火光、智能仓库的机械手、不停旋转的半自磨机和余热发电站的腾腾蒸汽。
记忆滚烫,青春不复,追风赶月,步履不停。
责任编辑:陈 雍
审核:李 沛